“臣一个人睡不着。”卫衍从旁边温着的茶壶中,倒了盏茶水,小心地捧到皇帝跟前。
一个人睡不着?这话怎么听着很有些哀怨的味道?若不是刚刚才喂饱过他,景骊忍不住要怀疑是不是自己冷落卫衍太久了,他才会有这样的抱怨?
景骊脑子一转,就转到了歪处,不过看卫衍一本正经的模样,就知道他肯定不是那个意思。他见卫衍没有发现这句话很有歧义,只能按捺下来,不去提起了。
他接过茶盏,拉着卫衍的手,让他坐到自己身边,拿过左手案头的一本奏折递到卫衍手里。
“既然你睡不着,就来替朕分忧,帮朕干点活。”
第二十四章 上行下效
皇帝拿给卫衍看的那本奏折, 是民议司呈上来的密折。
关于民议司,前面曾经提过,自天熙三年四月皇帝设置以来,到如今已经整整十四年过去, 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经营,民议司的势力早就遍及景朝的疆域,在“广纳民智”的同时, 也充当着皇帝的耳目,与暗卫中的稽查司一明一暗相辅相成,共同成为皇帝体察民情,监察百官的利器。
这样的发展早就脱离了齐远恒当年进言的初衷, 但是抱着物尽其用的皇帝自鸣得意, 不明所以的群臣无法介意,知道实情的那些人,比如谢萌等人, 心知他们若想安安稳稳吃饭睡觉, 就得学会闭嘴。
至于卫衍,他也知道这些事,不过他没觉得这个民议司在皇帝的手掌下变得面目全非, 有什么不妥,在他的心里, 忠君爱民是不应该起冲突的, 如果起了冲突, 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劝谏皇帝。
而皇帝多年来的所作所为, 也表明除了在有关他的事上,皇帝无法保持为君者的理智,经常要做些骇人听闻的事,在其他事上,皇帝做错的时候并不多,所以对于皇帝如此滥用民议司的行为,他始终不曾多置一词。
现在他手里的这份密折,上奏了一件既关民情又涉百官的要事。
“常大人是个能吏。”这是卫衍翻完这份数百页的奏折后,说的第一句话,也是当时他心里面最真切的想法。
这位常锡年常大人官职不过是民议司辖下某府的一名小小中丞,却上了一份极有远见的奏折,不但指出了他忧心的事,还有无数具体的事实为佐证,显然是花费了不少力气才收集到的。
“朕小时候,太后经常告诫朕,上有所好,下必盛焉,朕那时候嘴里应是,心中总是不以为然。事到如今才明白,太后所言不虚,事态发展至今,朕有很大的过错。”对于此事,景骊也颇为感慨,这罪己的姿态,摆得非常端正。
“陛下不必将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来。陛下又不是神仙,怎能事事都预料得到后果。”见皇帝这般痛陈己错,卫衍自是不忍,握住他的手,劝慰他道,“事到如今,陛下不如想想如何补救为好。”
常锡年的奏折上所言事关民生大计,若是处置不当,后果相当严重。
高祖当年马上得天下,平定乱世坐稳天下后居安思危,留下遗训,命子孙后代不许荒废弓马骑s,he,故景朝上下上至皇家子弟,下至文武群臣都有围猎的爱好。
到了皇帝这一代,除了每年的秋狩外,其他时候驾临西山猎场围猎的次数也不在少数。皇帝嗜猎,下面的官员为了讨好奉承皇帝,自然个个苦练猎技,以期君前露脸。
皇家子弟有皇家猎场可供练习,文武百官没地方练习,自然要找地方练习,久而久之,这圈起田地变耕为猎的私家猎场就越来越多。
京畿地区皇帝脚下还不是很严重,在那边远州府,圈占良田的现象已有不少。
谢萌当年的厘田,整理的是天下的赋税,但这些私家猎场的所有者并非不交赋税,而是荒废了良田。若对此种情况听之任之,不加以遏制,长此以往,官员富户们荒废田地只为嬉乐,贫苦百姓们无田可耕流离失所,国将不国,也就难以避免了。
毕竟可耕种的良田变少了,粮食的产出就会变少,粮价就会上升,百姓生存就会不易,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后果。
“既然是朕的过错,那么就由朕带头还猎为耕好了。”景骊沉吟了片刻,缓缓说道,“不过,朕打皇家猎场的主意,太后那里好交代,群臣那边肯定要吵做一团,到时候有人定会指责朕在败坏祖宗家业。”
“陛下的心天地可鉴,臣也明白。”卫衍明白,皇帝的这个方法无疑是最好的方式,严令下去固然可行,但是就效果而言,肯定没有皇帝以身作则好,自然支持他的决定。
“朕坐久了,脖子有些酸,你替朕揉揉。”卫衍这送上门来的温柔体贴,景骊不用都觉得太对不起自己了,揽着他的腰,示意他靠过来好好服侍他,“西山猎场还须留着,总不能让祖宗遗训从此成为摆设。至于其他的猎场,都处置掉吧。”
“只留下西山猎场,会不会一下子砍得太多?或者……”卫衍说到这里,突然想到旧事,又闭上了嘴。
皇家共有八大猎场,分别为上苑、西山、灵山、龙晗、川西、乌蒙、安远、祟平,其中以上苑猎场为最。据史书记载,这上苑猎场是前朝有位君王侵夺万顷民田开辟所建,又经历代君王修葺完善,其规模宏大不是其他七大猎场可以相提并论的。
景朝历代的秋狩都是放在上苑猎场举行,也就是因为当年那桩旧事,后来皇帝才将秋狩改在了西山猎场,并且在此后十多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