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爱听书 > 虐心耽美 > 战国小人物 > 第691章 后有吕氏春秋

第692章后有吕氏春秋

吕氏春秋,又称吕览,以道家理论为基础,以名家、法家、墨家、农家、兵家、阴阳家等思想学说精华来佐证,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,汇集而的一部巨著。

吕不韦编写这部巨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出名,青史留名。更主要是想秦王嬴政以及后代天子君王都能以此书为“治国大典”、治国百科全书。

看了吕不韦的吕氏春秋,彭舟很是惊讶,觉得很羞愧!

他应该是吕不韦的道学思想启蒙老师,结果!吕不韦对道学的理解,好像超过了他。

虽然!这本书不是吕不韦写的,只是他编写的,是别人写的。可彭舟就是觉得自己的很多见解,还不如书上写的那么透切。

真的!他不如这些写作者。

虽然不是吕不韦亲自写的,也不一定是吕不韦的真正思想。但是!吕不韦能够认同这些学术思想,特别是其中的道家学说思想,说明他还是懂了。

要是没有懂,没有认同,吕不韦就不会编写出来的。

这些年,彭舟都忙着外围的事,帮助外甥秦王嬴政,所以很少独立思考道学思想。

没有深入地思考,你就不能完全把握道学。或者说!你就无法将道学应用于现实生活。

不管你是什么学说思想,最终都是要用于实践的,用于现实生活。如果不能理论联系实践,理论不能运用于生活实践,那么!都是空谈、形而上学、不切实际。

总之一句话:你这个学说思想是没有实际用处的。

吕不韦能够编写出吕氏春秋,可见他对学说思想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。他在理论中寻找社会的出路,人类的方向。

因此!就有了这部历史巨著吕氏春秋。

吕氏春秋是一部:上应天时,中察人情,下观地利,以道家思想为基调,用儒家lún_lǐ定位价值尺度,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、名家的思辨逻辑、法家的治国技巧,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,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。

从学术角度观察,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;从管理角度观察,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。

也可以理解:吕不韦是个商人,自然是把功利看得很重。

不过!值得一提的是:吕不韦对学术的态度。

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思想的修正,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在全局性、整体性和深刻性上,都有自己的建树。

从个人和国家、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,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、物理、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。

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学说思想,在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

吕氏春秋规模宏大,分为十二纪、八览、六论。

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、八览每览八篇共六十三篇、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。

另有序意一篇,共一百六十篇。

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,文章内容按照春生、夏长、秋杀、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,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。

关于道家

吕氏春秋以道家学术贯穿全书。

认同先秦道家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主张,认为只有“无为”,才能达到“事省而国治”的目的。相反!“人主好暴示能,好唱自奋;人臣以不争持位,以听从取容;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”,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置,造成混乱和危殆。

关于儒家

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,赞同儒家的孝悌之道。

既然遵从儒家的德治理论,就要承认仁者爱人的血缘来源。

父慈子孝是出于本性:“孝子之重其亲也,慈亲之爱其子也,痛于肌骨,性也。”

仁义礼智,均以孝为基石。

“凡为国家,治天下,必务本而后末。所谓本者,非耕耘种殖之谓,务其人也。务其人,非贫而富之,寡而众之,务其本也。务本莫贵乎孝。人主孝则名章荣,下服听,天下誉;人臣孝则事君忠,处官廉,临难死;士民孝则耕芸疾,守战固,不罢北。夫孝,三皇五帝之本务,而万事之纪也。”

实现儒家的德治,靠的是道家的自然;而道家的无为,恰恰要儒家的有为而成。

关于法家

法家主张的严刑厚赏,吕氏认为属于“衰世之政”。

何为“衰世之政”,说白了就是治理乱世的政策。

乱世用法,没有律法来规范一下社会秩序、人的行为规则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社会只会越来越乱。

所以!法家永远是需要的。但是!不能有法而无情。

意思是说!法家只是规范社会的一种方式方法,要想更好地治理社会,也必须有儒家学说思想的道德约束。还有!道家的治心之术以及其他学说思想相佐。

关于墨家

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,但对墨家的尚贤、兼爱之说,还是有所吸收的。

爱类篇说:“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,非以要利也,以民为务故也。”

“仁人之于民也,可以便之,无不行也。”

“以爱利民为心”

“以贤者为后,不肯与其子孙”

“官无常贵,民无终贱,有能则举之,无能则下之”

关于农家

“古先圣之所以导其民也,先务于农。民农,非徒为地利也,贵其志也。”这就是说,倡导重农,不仅为了生产,还有“贵其志”的目的。<


状态提示:第691章 后有吕氏春秋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