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爱听书 > 古代耽美 > 斩秦 > 第二百一十章 仲父之死(下)

“况秦越他人之境而远攻楚,楚军如胜,韩魏败军自归本土,秦军孤旅远出,岂有保全之理也?东郡、洛阳,三川、河内诸郡,孤悬于关东,大军之败,赵军南下,楚军北上,韩魏趁火打劫,恐关东之地非秦所有也!如此其利自在韩魏于赵,不在秦楚也!”

“况楚为家国之邦,秦为官居之地,胜败俱都不利,臣实不知君侯其欲何为也?”

“人多言李斯为文信侯之门下,故行此策,以将来陷君侯于不利之地,以助吕不韦复居相位,君侯聪明,岂有不察之理?”

“既知其谋而不能破之,非受制于人乎?”

昌平君熊启掌政以来,虽说国内平安无事,但伐赵之战失利,虽说是蒙恬出的主意,大王亲自定的计策,但他是掌国大臣,怎么说都是要承担责任的。虽然秦王政没有说什么,还真有几个小臣上奏弹劾昌平君的。

昌平君自然很想尽快扳回局面,因此对于李斯的建议,熊启当初是第一个赞成的。

毕竟一战而败,消耗粮草甚巨,更别说丁壮的损失,如果秦国要单独起大军报复赵国,实在是有些吃力。但以这个计策,起四郡之兵,助韩魏攻楚,如此楚韩魏三国都卷入战场,当然就不会对秦国关东和荆宛之地再有什么威胁。

韩魏如果败了,则两国更弱,将来灭绝两国当然更加容易,韩魏两国胜了,秦国虽然没什么太多的好处,但毕竟楚国受到了消弱,而且让三国之间暂时没有合纵的可能,更便于秦国分而治之。

而且,三国连横起兵,对于赵、燕、齐国来说,也算是一种威慑。以小战而威慑诸侯,总比什么都不做,只是休养生息一年好些吧?

没想到,居然诸侯会认为自己受制于吕不韦!

诸侯合纵连横,胜败利钝各说纷纭,在结果出来之前,谁说有谁的道理。游客策士,为了本国的利益,自然会舌绽莲花。

家国之邦也就罢了,从十岁时父亲弃妻子而潜回故国,楚国之名,对于自己也不过就是一个诸侯国名罢了。

生于秦,长于秦,从小到大,从没人不把自己当成秦人来看。

所谓楚系宗亲,也不过别人的称呼罢了,无非是说自己这些人身上,多多少少都有些楚国的血脉。但并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会去为楚国考虑。

从当初的宣太后、穰侯、华阳君,如今的华阳夫人和自己兄弟,哪一个不是楚人,那一个不是为了秦国而把楚国给收拾的够呛!虽然自己和兄弟都一直享有着楚国的封爵。

楚国血脉,呵呵,当今王室宗亲,昭襄王子孙,那一个身上没有楚人的血脉。

所以,对楚国如何不用考虑,关键是对秦国如何才是真正要好好掂量一下的。

这一仗不打便罢,要打,就一定要大利于秦国才行。

这可是自己出任右相之后的第二战了,总不能打一仗损一仗吧?

真要再次大败,那还真的就得成了大王的替罪羊,直接罢免下台是绝对的!

难道这真是李斯计策核心所在么?

难道自己真的掉入了李斯和了本位的圈套而不知么?

昌平君送走了景瑜,仍然对自己乃是受制于吕不韦的说法恼怒不已。

在昌平君熊启的心里,对于吕不韦这个政界的前辈,一直是既景仰又不服的。

吕不韦没有自己高贵的出身,没有老太后那种天然的血缘宗亲的支持,却凭着一己之力翻云覆雨两定国君,一跃为候相。天下贤才趋之若鹜,以致门客三千,功名道德无人能及。

如果不是有老太后一力支撑,只怕自己还真没有取而代之的可能!

此人为相十几年,大权独揽,势力深蒂固,虽然朝堂之上,暂时没人为他说话,但难保某一天大王不会想起了吕不韦的好处。真要是吕不韦有机会回朝,对于自己,恐怕好日子就算过到头了!

就算吕不韦在秦不可能再得重用,以吕不韦之才,谋取诸侯卿相之位也易如反掌,此人深知秦国虚实强弱,万一登高一呼,合纵而制秦,胜败不说,终究是个后患。

昌平君思之再三,也觉得攻楚之议,确实有些利弊不定。

自己为相,当以稳重为上,以免给人一可趁之机。既然看的不清,那就不如缓缓。况且如今是楚国主动来使求和,如果能借谋和之机取利又何必冒险出战。

想通了这些,昌平君熊启遂将楚国景瑜求和之事报给了大王嬴政。

对于楚国来使,嬴政并不奇怪,三国合作攻楚,又不是什么秘密,楚国来人求和才是应有之义。

景瑜面对嬴政当然不会说什么家国之邦的鬼话。

景瑜虽然是第一次来到秦国,可他出身世家子弟,自小养成的风度,面见大王不是什么新鲜事,嬴政的威仪还吓不着他。

景瑜不卑不亢的说道:“秦楚乃世亲,俱为大国,和则两利,争则两害。”


状态提示:第二百一十章 仲父之死(下)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