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爱听书 > 古代耽美 > 斩秦 > 第二百零三章 中央官制

范增在殿上侃侃而谈,要大改官制。

还没等坐在高高的台陛之上的燕王喜表态,站在台下两侧的宗室重臣早已又惊又怒。

什么改革官制,这不就是明明要取消自己的封邑么?

各地封邑,乃是先王因亲、因公所封,你一个外来卿士居然上下牙一碰,就这么轻而一举的给夺走!

就算你有太子撑腰,你也太狂妄了些吧?

顾不得大殿失仪,大宗伯公子隆已经上前一步,站了出来。高声大喝道:“住口,范增!”

“大王,范增所言,祸国殃民,万万不可!”

范增刚刚说完郡县官位设置,就被公子隆打断,心中不由一怒。他身为亚相,这一年执掌国政,外有太子撑腰,上有燕王喜支持,诸般朝议奏事,还从没人如此无礼。范增将脸一沉,转身一瞪公子隆,冷道:“大宗伯身为朝中重臣,难道还不懂朝议之礼?”

“大殿之上,岂能如此无礼喧哗,尔置大王威严于何?”

范增心机深沉,虽然心中动了怒气,但对于公子隆对他的攻击之词丝毫不理会,因为什么祸国殃民,直接甩一个黑锅出来就想扣到自己身上,这种大话,对于政策的争论,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,毕竟燕王就在上面坐着,这一位虽然才干不及太子,可也是安坐大王之位二十年的人物,这点事还是能看的明白的。

即便燕王喜不支持自己的建议,也顶多是驳回就是了。甚至基于自己的亚相掌政的身份,燕王喜本就不可能直接当面驳回,最多是推后再议罢了。

但公子隆这么着急的跳出来阻拦自己,却不能任他大放厥词,否则宗室重臣七嘴八舌的嚷起来,燕王脑子一乱,这事还真议不下去。

所以,范增抓住公子隆大殿失议这一点,直接刺了公子隆一句。

燕王喜正听的入神,边听边琢磨其中的利弊参差,还真被公子隆这一声大喝给震了一下。

待听到范增之言,燕王喜脸色一黑,冷道:“大殿奏议,吾弟不可无礼!且听范卿讲完。”

公子隆脸色通红,急道:“大王,非是臣弟无礼,实乃范增所言,不合先王法度,扰乱国家!”

燕王喜见公子隆还要硬顶,心中薄怒,斥道:“范卿乃是寡人亲任亚相,同鞠卿共同执掌国政,有所奏议,自当明言,寡人难道不懂是非!”

“暂且退下,稍后自有吾弟讲话之时!”

公子隆心中不甘,但燕王喜如此说,却是不好驳的,只得狠狠瞪了范增一样,怏怏退回班中。

范增见燕王示意,遂继续将中央官制如何变动继续往下讲。

中央官制,文武分职,各管其事乃是其要则。

对于朝中官制,在姬丹的印象中,历代规制最完善的当属唐初的三省六部制。另有御史台负责监察诸事,更有五监九寺具体办事机构。其中台省是中央的政务机关和监察机关,位在百官之上;而卿、监则掌具体事务,接受台省的指令而办理各种专门事务。

三省六部制,乃是从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,不断演变完善而成。由于分工甚细,各省、台、寺、监的官吏佐员的定额在唐初多达万人之多,其后更是不断增加。

不过,完善是完善,但现下的燕国却不适应。

最先进的不是最好的,最适应的才是最好的。这是姬丹一惯的观点。故而在设定新官制的时候,姬丹还是参考秦汉之制更多一些,也更便于与现在的燕国的需要衔接。所以,姬丹所制定的新官制,是一个在秦汉之制的基础上,混杂了自己不少想法和后世模式的新官制。

百官之首为相国,丞相是承天子之命,督率百官、执行政务。

国尉是武官之首,金印紫绶,掌管武官的任命黜涉,掌武事,武库。

御史大夫,掌监察百官位上卿,银印青绶,为丞相之佐贰,掌副丞相。

以上为三公,俸禄万石,各自开府。相府之中,设长史、左右丞、和诸曹。御史大夫府中,设丞、中丞,长史,分别掌管中外监察和府事。国尉府中,设长史和诸曹参军事。更有舍人不等为办事之人。

丞相以下设监、寺、又分为两类,一类是专为王室和大王、太子服务的各监,一类是执行中央具体政务的各寺、部、院、监。

其一为宗正监,掌宗室的赐封、爵禄等宗人事。

其二为宗伯监,管祭祀礼仪和陵庙等事。

其三为少府监,管廷制作、供应、山海湖泽之税、内廷采买等事。

其四为内侍监,管内诸般杂务奉应。

其五为太仆监,管理王室车马乘舆等事。

以上各监,各有令为其主,丞为其副,其下依事务多少,分为各司。专一执掌诸般廷宗室诸务,不预国事。


状态提示:第二百零三章 中央官制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